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
2024-06-22 欧宝平台下载地址一张蓝图绘到底、一以贯之谋发展。余姚经济开发区成立26年来,持续点燃激情和梦想,先后构筑起远东工业城、中国轻工模具城、城东新城等特色园区,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。
当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号角吹响,顺应余姚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建设的契机,余姚经济开发区坚持高品质人才和智能经济互融共促,先后创建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、国家级“侨梦苑”(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集聚区),不断擦亮“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”的金字招牌。
不久前,浙江省商务厅发布《2017年度浙江省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报告》,余姚经济开发区综合得分居全省53家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名,实现综合考评“八连冠”,踏上了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。
“开发区不单单是产业区块的概念,更是余姚紧跟时代发展大势,解好新命题、谋划新格局的关键落子。”余姚经济开发区有关领导说。26年来,开拓与创新的交融,改革与进取的碰撞,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发展伟力,在这片土地上奔涌不止。
1992年7月,余姚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,毗邻杭州、宁波等长三角经济腹地,顺应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势,开发区肩负起余姚扩大对外开放的使命。1993年7月,开发区与台湾玩具同业公会合作开发建设远东工业城,这是宁波市第一个台商独资成片开发的园区。以远东工业城为主要载体,余姚经济开发区成为对接我国台湾和日本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前沿高地,为余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、精密模具、节能灯具等产业夯实了基础。
2008年,壮美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改变了长三角的空间格局,余姚迈进了滨海发展时代,主动承接上海产业梯度转移,致力于成长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、海洋经济发展先导区和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地,进一步拓宽余姚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。
大国重器。当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历史潮流滚滚而至,余姚向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的目标全力进发,开发区肩负起新时期的使命和担当。尤其是机器人小镇,将成为余姚AI与信息技术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上佳窗口。
“我们深知,对一个县级市开发区来说,无论是发展空间,还是硬件配套,都难以与大都市比拼,必须另辟蹊径,争抢机遇!”余姚经济开发区有关领导坦言,人才,无疑是开发区决胜未来的宝贵筹码。近年来,开发区从始至终坚持“以高品质人才推动对外开放,以对外开放集聚高品质人才”,把构建最优人才生态,作为提升园区发展能级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。
姚力军博士是余姚知名的“引才大使”。2005年,姚力军和他的团队怀着“壮大中国半导体溅射靶材产业”的梦想来到余姚经济开发区,创办了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。同年,江丰电子研发的第一块中国制造靶材成功问世,改变了溅射靶材依赖进口的尴尬现实。如今,江丰建立了全球第四、国内唯一的半导体溅射靶材生产基地,产品成功打入全球280多个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厂。
大项目、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和蜕变,是余姚经济开发区优秀营商环境和强大吸引力的最好代言。2012年,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吴景晖慕名找到姚力军,决定共同构建一条“原料-靶材”产业链,两年后,吴景晖团队创办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,凭借自主创新的“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”生产线个能够生产低氧超高纯钛的国家。
在江丰和创润等企业的带动下,余姚形成了一条“原料-半导体材料与装备-芯片”的全新产业链,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力。据了解,在姚力军的影响下,先后有50多家海归人才、37个科技团队落户开发区。
以才引才,以智引智,一个科技领军人物吸引一群科学技术人才,几家科技公司构建一条新兴产业链,此现状已成为余姚经济开发区的独特景观。
“要实现工业经济动能转换,一定要坚持‘智能产业规模化,传统产业智能化’并举。”余姚经济开发区有关领导掷地有声。
如今,聚焦智能经济,成为余姚经济开发区破解发展命题的有力抓手,传统优势产业生产方式加速向智能化转变、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转型,为高水平发展持续释放新动能。
浙江智昌实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“锐智控制器”处于国际领头羊,得到日本川崎重工青睐,去年,双方达成合作,共同研发工业自动化集成系统,实现了智昌控制器与川崎机器人机械臂的完美结合。“这标志着我省核心零部件获得了国际有名的公司认可,不仅是《浙江省“机器人+”行动计划》的具体实践,更为浙江省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对此,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高度评价道。
巧借外力,利用平台或大项目优势实现自我升级,也是余姚经济开发区企业智能化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。作为当地传统企业,宁波大叶园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割草机约占5%的全球市场占有率,近年来,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,企业面临产品智能化升级的问题,技术攻关是最大痛点。浙江大学(余姚)机器人研究院与大叶园林成立了“智慧园林联合研发中心”,通过“市场+技术”的双赢模式,帮企业更快地破解技术攻关难题。
去年,浙江正庄实业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实施生产线“机器换人”改造项目,竣工后工序减员73%,产能提升306%,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清洁用品、化妆品包装容器出口基地之一。在余姚经济开发区,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,2017年开发区实施“车间智能化改造”重点项目17个,总投资7.5亿元,“智能”因子正为开发区公司能够带来更多成长空间。
以智能化为主方向,既巧借外力谋求共赢,又专注内在,推动实力企业梯队发展。余姚经济开发区加大对江丰电子等5家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、丰茂远东橡胶等4家高成长企业、鑫高益磁材等5家单项“隐形冠军”企业的培育力度,以增强优势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。
如今,一股智能化发展能量正在这里加速凝聚、释放。这一次,余姚经济开发区又站在了引领变革的潮头,以更精彩回馈时代关切,勾勒着余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度。